首页> 农业技术> 柑橘种植技术> 五种危害最大的柑橘介壳虫,你都认识吗

分享

操作

0

五种危害最大的柑橘介壳虫,你都认识吗

【特别声明】本文转载自大橘大利,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,但本平台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,仅作参考。

介壳虫是柑橘的主要害虫之一,危害程度跟红蜘蛛、木虱等害虫自然不能相提并论,但如果你因此对其忽视,那可大错特错了,对介壳虫认识不足加上防治不当而引起的减产现象每年都有发生。介壳虫种类繁多、繁殖快、危害性大,均以若虫、雌成虫群集在叶片、枝干和果实上吸取汁液,加上有蜡壳的保护作用,防治困难。

介壳虫种类很多,有多少种呢?在我国约有55种,都赶上我国少数民族的数量了。在柑橘上危害较重的是矢尖蚧、吹绵蚧、褐圆蚧、黑点蚧和红蜡蚧等几种介壳虫。常见的外型有圆形、椭圆形、线形或牡蛎形。

知己知彼百战不殆,还是先了解这几种对柑橘危害比较大的介壳虫是何方神圣吧。

矢尖蚧

雌成虫介壳为黄褐色或棕褐色,边缘灰白色;雄成虫体长形,橘橙色,眼深紫色。低龄幼蚧则是淡黄色至黄褐色。卵椭圆形,橙黄色。

广东、广西、福建每年发生3~4代。若虫高峰在5月上中旬、7月上中旬和10月上旬左右。

吹绵蚧

雄成虫为橘红色,雌虫橙黄色、椭圆形,雄成虫体型小于雌虫。吹绵蚧虫如其名,周身有白色蜡质物及细长透明的蜡丝。

在浙江第一代卵和若虫的盛发期为5~6月,第二代为8~9月;在四川第一代卵和若虫的盛发期为4月下旬至6月,第二代为7月下旬到9月初,第三代为9~11月。

褐圆蚧

预警!!!有密集恐惧症的人要小心下图了!

褐圆蚧雄成虫的壳为紫褐色,边缘部分为白色或灰白色,虫体则是橙黄色、长椭圆形;雌成虫的壳为圆形、紫褐色,边缘淡褐色,中央隆起,壳点在中央,呈脐状,颜色黄褐或全黄。

一年发生3~6代。在福建各代初孵若虫盛发期分别在5月中旬、7月中旬、9月上旬、11月下旬。

黑点蚧

雌成虫介壳漆黑色,近长方形,雄成虫是体紫红色,半透明。看右图有没有觉得像是粘了几粒芝麻?

1年发生3~4代。7月上旬、9月中旬和10月中旬出现三次高峰。

红蜡蚧

雌成虫椭圆形,背面覆盖较厚的蜡壳,蜡壳中央突出,呈半球形,初为深玫瑰红色,随着虫体成熟,逐渐变为紫红色;雄成虫体小,暗红色。

多数地区一年发生1代,产卵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。危害盛期从7月上旬到9月上旬。

介壳虫形态不同,颜色也各异,红的黄的紫的黑的……要是把几十种介壳虫放一起,那可要眼花缭乱了。

介壳虫初发时期星点分布在树冠的内下层,均以若虫、雌成虫群集在叶片、枝干和果实上吸取汁液危害。受害的叶片叶绿素减退,出现淡黄色斑点,提早脱落。幼芽、嫩枝受害后生长不良,严重时枝叶干枯、卷缩。果实受害后,表皮布满凹凸不平的斑点。有的介壳虫还会大量排出蜜露,引发烟煤病的发生,甚至引起植株死亡,影响柑橘产量和果实品质。

介壳虫,介壳虫,就是有壳的虫,其壳虽然比不上蜗牛大大的壳,但是可别小看了小小的介壳虫,其背上的壳可是它的秘密武器。介壳虫的体壁表面或硬化覆有 1 层硬壳(如盾蚧),或有粉状蜡质分泌物(如粉蚧),或体被腊质分泌物呈白色粉状、玻璃状或棕褐色壳状, 因此能分泌蜡质介壳,防御作用不比蜗牛的壳差。

虽然初孵的若虫抗药性差,但到2龄后的虫体就会披上防护衣——坚硬的外壳和厚厚的蜡质,这件防护衣对介壳虫具有很好的防护作用,使得介壳虫的抗药性大大增强。如果用药物直接喷洒,一般药剂难以进入成虫体内,不易产生药效,防治会比较困难。

每年的5月中旬至6月中旬,是大多数蚧类的若虫期,也是防治的最佳时期,一定要抓住若虫盛孵期进行喷药防治,在早期将其消灭。要注意过早停止喷药或过晚开始喷药,都会影响防治效果。防治药剂可选择螺虫乙酯、噻嗪酮、噻虫嗪、氟啶虫胺腈、苦参碱等。

由于介壳虫体型微小,又常常群聚集在果蒂、枝干和叶背面等地方,药剂不易打到,所以在喷药时务必做到均匀周到,枝梢、叶面、叶背、叶柄、果梗都要喷到喷匀,才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。

标签: